杜滋齡中國畫作品展在京開幕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張璋
中國書畫網報道:11月23日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學會聯合主辦的“行者無疆——杜滋齡中國畫作品展”全國巡展最后一站。
開幕式現場
開幕式現場
開幕式現場
此次展覽分為七個板塊:第一個板塊是“興趣為師:杜滋齡的早期繪畫”,該板塊展示了杜滋齡先生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自學之途”,展出了許多他早年自學繪畫的藝術成果,包括他當時創作的許多素描、寫生、中國畫、連環畫等作品。第二個板塊是“傳承出新:杜滋齡的80年代”,該板塊展示了杜滋齡先生在中國美院讀研究生期間的學習和創作歷程,進而展示了他在此基礎上在中國畫傳承與出新方面的探索,尤其是在“墨”的使用方面,所作的深入探索。第三個板塊是“步履南北:杜滋齡的90年代”,該板塊展示了杜滋齡先生該時期中國畫創作中所顯現的相對完整的獨立的藝術風格和藝術思想,而這獨立的藝術風格和藝術思想正是建立在杜滋齡先生與自然、生活、社會、世界的觀察和對話的基礎之上。第四個板塊是“天山南北:杜滋齡的新疆題材”,該板塊集中展示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杜滋齡先生新疆題材的中國畫創作,這些創作不僅融匯了許多大師的有益經驗,同時也延續了他自己的筆墨特色和精神表達,許多作品都源自其自身最直接的感受和記錄。第五個板塊是“雪域高原:杜滋齡的西藏題材”,杜滋齡先生1983年第一次赴青海藏區澤庫寫生便受到極大震撼,此后30余年一直堅持赴藏區寫生,對于杜滋齡先生而言,關于高原的作品不僅僅是題材的變化,同時也是對筆墨本體思考和實驗的內在動力。第六個板塊是“萬里之行:杜滋齡的旅行足跡”,該板塊展示了杜滋齡先生赴全國各地以及海外許多地方的寫生創作成果,對于杜滋齡先生來說,根據藝術對象的不同來調整藝術語言本身,這是生活給予藝術家的挑戰,同時也是創新的契機。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不同人物,在他筆下始終具有鮮活的性格。第七個板塊是“線的交響:杜滋齡的速寫與寫生”,該板塊集中展示了杜滋齡先生的速寫。速寫不離手、速寫本不離身,是杜滋齡先生的藝術習慣,他的速寫作品尤其在對“線”的運用方面十分引人矚目,充滿著藝術魅力。
開幕式現場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大箴評價說,杜滋齡是我國當代具有代表性的水墨人物畫家之一,他的審美理想和藝術追求,在許多方面和20世紀以來前輩和同輩杰出藝術家有相同之處,但在題材內容和形式語言上卻有自己的認識和理解,作品有獨特的個性面貌。杜滋齡之所以執著于寫實手法和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水墨人物畫,因為他有用水墨語言使人物畫發揚光大的堅定信念。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主任薛永年評價杜滋齡的繪畫“不愧為生命之境,筆墨之歌”。他認為,杜滋齡的人物畫,以描寫現實生活為主,古代題材為次,也有少量域外題材。在現實題材中,有描繪重大題材的鼓舞人心之作,更多作品則描寫平凡而普通的群眾,特別是邊塞少數民族同胞,其中有刻畫深入的單人肖像,有特定環境中的群像,更多畫日常生活,謳歌平凡中的真善美。而杜滋齡的筆墨,不僅順應了“筆墨當隨時代”的需要,也體現了“筆墨當隨性情”之美。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策展人、《美術》雜志副主編盛葳闡釋道,所謂行者無疆,其一,是行遍萬水千山,是在時間流逝中永遠不能完全重復的此時此刻,體驗、感情皆無限制;其二,是行筆尺紙之上,是需要窮極一生去追求和探求的無盡天地,筆墨、思想亦無疆界。縱觀杜滋齡的藝術人生和創作成就,恰如新中國美術史的一個縮影。
杜滋齡先生表達他對藝術創作的理解:“我不喜歡在畫室里苦苦地練習和想象,更不喜歡在思想認識混亂時而胡編亂造,當我迷茫時,我就走入大自然中去,深入到生活中去。”
展覽作品
杜滋齡,1941年生于天津,1979年考入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人物畫研究生班,在導師李震堅先生指導下研究中國意筆水墨人物畫技法及創作。曾任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總編輯,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系主任,第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第一、二、三屆委員,中國美協第五、六、七屆理事。現任中國畫學會副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南開大學教授。
據悉,“行者無疆——杜滋齡中國畫作品展”全國巡展已先后在廣東美術館、山東美術館、浙江美術館展出。至此,此次“行者無疆——杜滋齡中國畫作品展”全國巡展也將在中國美術館完美收官。
展覽將展至12月4日。
展覽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