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市場——真,不容易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網絡
如今的世界被網絡大潮包裹著,人們在電商的洪荒之力下逐流而進,“雙十一”剛過,“雙十二”又要開始剁手。電商如此火熱,而線上藝術品交易平臺卻始終沒有太大起色。近日,一直在京城地鐵、公交燈箱等處宣傳的某藝術品網絡交易平臺,看起來發力不小,但如今這個假亦真、真亦假的現實環境,書畫市場不景氣,電商模式能給書畫界以及普通人帶來什么,始終讓人難以樂觀。
渠道便利自然是好,但真假才是藝術市場最關心的話題。此前蘇富比在拍賣中以850萬英鎊成交一幅號稱是Frans Hals所繪的肖像畫,在各種質疑的壓力下不得不召回;最近又有媒體報道說達維奇美術館海淘一幅中國行畫替換館內某幅真品,以挑戰參觀者的眼力——美術館竟然也用真假做游戲,夠任性。
有人說藝術品的“后真相”時代已經悄然來臨。近日,一位名為喬納森·瓊斯的作者發表了一篇題為《這些梵高的素描怎么看都不像真的,但誰在意呢?》的文章,引起讀者許多思考。文章大意是梵高博物館發表嚴肅聲明,證明已經出版的《文森特·梵高:失落的阿爾素描本》并非梵高所作。但更戲劇化的是這充滿質疑的《素描本》卻是德高望重的紐約出版商艾布拉姆斯(Abrams)推出的,且梵高的研究者和策展人羅納德·皮克萬斯為該書撰寫了激情洋溢的序言,甚至還有多倫多大學的梵高專家博戈米拉·威爾士-奧恰洛夫撰寫的正文,陳述她在普羅旺斯旅行的過程中看到了這批素描,并認出它們是梵高真跡的全過程。如此華麗麗的陣容,讓人如何不聯想,即使梵高博物館陳述為真,這些受人尊敬的研究專家是否又愿意承認自己被人愚弄了呢?更現實的是,這些已經進入文化藝術系統的梵高“偽作素描”,梵高博物館即便完全正確,也沒有權利處置,只能聽之任之。
在中國的繪畫歷史中,仿作、贗品始終是一個重要的領域。中國書法史上最著名的以訛傳成真的王羲之小楷《東方朔畫像贊》墨跡,上面有那么多“大佬”的印信、簽名、題跋,這里面多少是真的眼拙,又有多少是人情關系?而歷史的車輪從不停息,假的《畫像贊》成了一本“大佬”真跡的集中展示地,反而有它不可復制的意義。
其實,無論真假,很多時候與媒介和宣傳的動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現在的媒體宣傳方式日趨多樣化,《功甫貼》事件便是各自掌握話語權,真相難辨的典型案例。最近,馮小剛的《我不是潘金蓮》正式上映,比起往常的捧演員、捧主題曲等老舊套路,此次馮小剛卻在電影一開篇強力推出一位畫家的作品。馮導御用的神秘畫家是誰?什么風格?什么背景?什么來頭?一時引起許多關注。以當代藝術家的身份和電影導演合作,對這位名叫魏東的畫家來說也是第一次,可以說套餐搭配成功,兩者之間誰借了誰的名,誰沾了誰的光,已經不重要了。
然而,不是所有的宣傳推介都有積極作用。“基弗來了”事件讓藝術圈熱鬧了一番,面對法理、學理、情理人們各執一詞。不知多少人去看了展覽,多少人看懂了基弗,多少人看清了真相。真看清了嗎?——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