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市場低估的20世紀現代藝術大家
來源:在藝APP 作者:在藝APP
Q:近幾年20世紀現代藝術大家里面出現了一些新的名單:比如吳大羽、李青萍......等,這些藝術家被挖掘出來,作品在拍賣市場上不斷出現新的記錄。他們的作品價值之前是被低估了嗎?
李艷鋒(中國嘉德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部總經理):我們很早就學過一個很重要的經濟規律:商品價格以價值為中心上下波動。藝術品不然,較之實用商品它更容易存在價格與價值脫軌的情況,原因在于藝術品的價值量并不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其價值的認定是套更為復雜的系統。
這個系統需由學術力量、市場力量共同推動,還得輔以時間這個元素進行發酵。所以,勢必會存在藝術家及其作品暫時無法被充分認知或準確認知的情況。
即是未充分認知,就存在低估與高估的雙重可能。并不是每一個被重新發現的名字都是滄海遺珠,但也一定有遺珠棄璧被湮沒在藝術史的迷霧里。這個問題很難一概而論。

許幸之,海港之晨,布面油畫,44x61cm,1962 年
中國嘉德2020春季拍賣會作品
就吳大羽而言,他顯然是位被市場嚴重低估的藝術家,他的個案很好的展示了藝術品價值發掘、認定的全過程。
Q:我們是否可以說藝術家二級市場的價格記錄,是一個“低估與否”主要評判指標?
李艷鋒:你這個問題其實還是在問,拍賣市場的價格,是否代表了藝術品的內在價值?
二級市場是個相對成熟的市場。說它相對成熟,是因為二級市場在選擇藝術家的方式、渠道上均自一級市場層層篩選而來,而二級市場的買方也多浸淫藝術品收藏多年,在審美能力、收藏的主觀能動性上都處于行業的金字塔尖。
這些要素使得拍賣市場的價格體系也就更加理性、更具成熟度、更有指標性。那么一定程度可以說,二級市場的拍賣價格比較客觀的體現了其藝術價值。
但是像我們在第一個問題里談到的那樣,價格系統的確定來自于價值系統的認定,所以,越是學術研究積累深厚、或者越是口碑認可高度統一的收藏板塊,出現“低估”的幾率越小,價格與價值的匹配程度也就越準確。
Q:怎么看待這種被低估的現象?作為一名拍賣行的專家你認為我們同期的藝術史研究、媒體傳播,以及藏家參與都存在哪些問題?這些是不是都是正常的歷史現象,反過來說對收藏家是一個機會?
李艷鋒:我們對中國“現代藝術”及“當代藝術”在學術層面的投入程度肯定是不足的。內部,與中國“古代藝術”的研究力量不可同日而語;外部,也無法與歐美在現當代藝術研究上的投入相提并論。

李瑞年, 什剎海冬天, 81×65cm, 1978年
成交價RMB3,852,500,中國嘉德2019秋季拍賣會
這個有情可原,畢竟我們的“現代主義”之路起步較晚,當代藝術又是在文革之后以一種異常激烈的姿態出現的,造成研究體系的缺失和滯后也屬歷史遺留問題。
以現代藝術為例,你很難脫口而出這個板塊的專家有哪些人?在藝術家個案上遇到了問題可以去找誰?好在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開始了這個方向的工作。近幾年,我們看到的一些圍繞“中國現代主義”主線的高質量的個展、聯展、群展,是學術領域里最顯而易見的成果。

蘇天賜, 蘇南初春, 80×64cm, 1980年代作
成交價RMB 8,050,000中國嘉德2017秋季拍賣會
一些二級市場的藏家其實或直接或間接的有參與到這些學術活動中來。比如通過旁聽、參與學術研討會,通過出借自己的藏品支持相關的藝術家展覽活動等。這些互動,無疑為有研究能力的藏家,提供了更多深度了解及收藏的契機。
媒體傳播的問題是,敏感度不夠,且不具備客觀或專業的第三方視角。所以,即便有心對行業信息進行關注和整合,也難以有效實現二次傳播,更難以成為學術和市場之外的第三股力量。
Q:回顧近二十年的拍賣市場,二級市場已經把許多之前藝術史研究不足、市場關注度弱的藝術家推向藝術市場的前臺,形成二十世紀老油畫、華人藝術大家、現代藝術、女性藝術家等幾個重要版塊, 在這些不同的版塊中,你覺得哪些藝術家現在仍處在價值低估期值得我們未來特別關注?
李艷鋒:二級市場的板塊概念本質上是個資金“蓄水池”的概念,也就是收藏家都在買什么的問題。買的人足夠多,且具有一定時間的持續性,才能買出“板塊”。

宋步云, 月季花開, 66×54cm, 1950年代
成交價:RMB2,070,000,中國嘉德2018春季拍賣會
大面上講,有中國的現當代藝術板塊、西方的印象派板塊、戰后藝術板塊、日韓版塊、東南亞板塊等。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劃分方式,比如抽象藝術板塊、潮玩藝術板塊等,屬于基于美術史層面的脈絡梳理,或銷售層面的分類進行劃分的。
板塊雖多,但萬變不離其中。弄清楚哪些板塊適合哪類市場、其活躍度的曲線如何,是必要功課。在此基礎上,再分析藝術家的基本面,判斷是否存在價值低估,思路才會比較清晰。忌管中窺豹,不知整體,也能避免個案太多,無從下手,亂花漸欲迷人眼。
Q:除了參加拍賣,藏家還有哪些機會購藏到你所提到的這些 20世紀藝術大家的作品?
李艷鋒:通過經營早期藝術板塊的畫廊,或者代理此板塊資源的藝術機構。
Q:現在是否還存在建系統收藏二十世紀名家作品的機會?專題特色收藏與頭部作品收藏,你更建議哪一種?
李艷鋒:有句話諺語我很認同: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收藏藝術品也一樣。只要清楚的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
二十世紀板塊的作品價格除了常玉、趙無極、朱德群等屈指可數的幾位藝術家價格釋放的較為充分外,其余多數的價格都還具有較大的想象空間。

常玉, 白瓶粉紅菊, 100×70.5cm, 1931年
成交價RMB 55,200,000,中國嘉德2019秋季拍賣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