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開啟蒙克大展“描繪那些在生存在感受在痛苦在戀愛的活生生
來源:澎湃新聞等 作者:編輯:中國書畫網編輯部
愛德華·蒙克(1863-1944)從挪威峽灣走出的天才畫家,現代表現主義之父,象征主義的代表人物。其創作不僅在歐洲,甚至在世界范圍內都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2020年9月25日,展覽“吶喊與回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在上海久事美術館開幕。此次展出的53件作品來自于挪威收藏家帕爾·岡德森(Pal Gundersen),包括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以及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岡德森是藝術品和古董收藏家,也是挪威重要的蒙克作品藏家。

展覽時間:2020年9月25日-2021年1月3日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日:10:00-18:00 (17:30 停止入場)
展覽地址:上海久事美術館(中國上海市黃浦區中山東一路27號6樓)
此次展覽分為5個主題板塊:“生命”、“愛”、“憂慮”、“吶喊”、“故鄉”,展現從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直到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總計53件。創作時間跨度長達30年。其中包括一幅珍貴的1895年手工上色的石版畫《吶喊》。
策展方以不同顏色的展墻來區分不同的板塊。紅色區域則是“吶喊”板塊。該板塊展現的是石版畫作品《吶喊》,并配以展墻說明《吶喊》的各個版本。在邊上,則是兩幅版畫作品《憂慮》。此外,展覽還展通過一系列文獻及影像資料、新媒體互動等形式幫助觀眾了解這位藝術大師。

《吶喊》黑色石版印刷

蒙克《雪地中扭曲的樹干》油畫

蒙克 《在橋上》版畫
愛德華·蒙克,1863年12月12日出生于挪威東部小鎮洛頓(Loten)一個虔誠而安寧的基督教中產階級家庭,排行老二。父親有一份相對穩定的軍醫工作。蒙克5歲時,疾病與死亡的陰影開始籠罩于這個家庭。母親與姐姐相繼因肺病去世,妹妹勞拉又患上抑郁的精神類疾病。
蒙克的一生輾轉于歐洲各地,在長達超過60年的創作生涯中留下了大量優秀的繪畫作品。蒙克的一生飽受親人離世、自身糟糕的健康及精神狀況、坎坷情感經歷的折磨,所以他的作品著重表現內在的情感,簡化主題對象表面及形式的刻畫,最終使作品的內在精神超越視覺外形;其精神力與表現力都直指觀者的內心與靈魂,從而挖掘所描繪主題的永恒品質。通過這些作品,他記錄著病痛、死亡、失去與焦慮;同時也歌頌生命、愛與自然。其創作不僅在歐洲,甚至在世界范圍內都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左)母親及其5個兄弟姐妹,右側站立的男孩為愛德華·蒙克;
(右)父親克里斯蒂安·蒙克

《有骷髏手臂的自畫像》黑色石版印刷于白色陶瓷紙,1895年蒙克制作于柏林的拉塞利

晚年的愛德華·蒙克坐在其艾克利莊園的畫室中
蒙克展覽的中方策展人、久事美術館的馬真正告訴記者,“壓抑、驚恐、悲傷、吶喊這些詞如今已成為了2020年全球的關鍵詞,而這些關鍵詞正是蒙克所關注的。就如蒙克曾說的,我要描繪那些在生存、在感受、在痛苦、在戀愛的活生生的人們。”
聯合策展人莫頓·佐丹格(Morten Zondag)則表示,“蒙克用他的作品告訴我們一些有關生活的事情。他以自己的經驗告訴我們人們對于孤獨、絕望、焦慮、死亡和愛的感受。他的作品也成為了他的日記。”

蒙克《病室中的死亡》1893年作 此畫描繪了蒙克一家至親離世時的場景

蒙克《海灘上的兩個男孩》布面油畫 1911作年

蒙克 《兩個寂寞的人》版畫

蒙克《吸血鬼》版畫
《吶喊》:刻骨銘心的艱難造就出曠世之作
1870到1880年代,蒙克正經歷著自己人生的至暗時刻,處于職業生涯早期的他無論從經濟上還是名聲上都是不成功的。蒙克更多只能依靠自己通過申請政府獎學金,或極少數賣出作品的機會勉強維持自己生活及國外游學(主要是巴黎)的需求。但也正是在這樣刻骨銘心式的艱苦狀況下,誕生了一大批日后成為經典的畫作,其中便包含了舉世聞名的 《吶喊》。“我與兩個朋友走在路上——正是夕陽西下時分——我感到了一絲傷感——天空陡然間變得血紅。我停下腳步——倚靠在欄桿上,累得要死——我望向那些如血與劍一般的火紅云朵——望向藍黑的峽灣和城市—— 朋友們走遠了——我還站在那里,因焦慮而戰栗——我仿佛聽到天地間傳來一聲尖叫,那尖叫聲響徹寰宇,經久不息。”
1892年,蒙克基于對那聲“響徹寰宇,經久不息”的吶喊之聲的深刻印象,以及長久以來希望記錄那個特殊的黃昏時刻的想法,而創作了《黃昏時分的情緒》,又名《絕望》的作品。一年后(1893年),在此基礎上誕生了一個新版本,便是《吶喊》。

蒙克《黃昏時分的情緒》(《絕望》)布面油畫 1892年作

《吶喊》1893年版本(挪威奧斯陸國家美術館收藏)
同年,蒙克創作了兩個版本的《吶喊》,最早的蠟筆版以及最廣為人知的那件蠟筆、坦培拉版。1895年,已開始版畫創作的蒙克用粉筆創作了一個新版本《吶喊》(四個彩色版本中唯一一件被私人收藏,并在2012年紐約蘇富比創造1.2億美元天價)。同時,他也著手創作了40件左右的石版畫版本的《吶喊》。在這些石版畫中,他又從中挑選了少數幾件,親自手工上色,以實驗不同的畫面效果。如今,這批石版畫僅存已不到半數了。

蒙克 《吶喊》 從左到右: 1893 蠟筆, 1893 油彩、坦培拉、蠟筆, 1895 粉筆

本次展覽展出的《吶喊》黑色石版印刷,手工上色(紅、橙、藍、綠),1895蒙克制作于柏林利博曼
蒙克與版畫
蒙克的版畫作品選材極廣,一部分是基于他油畫作品的再創作,一部分是在畫布上進行油畫操作的預演;而更重要的一部分則是純粹的版畫原創作。自1894年那天起,直到1944年他在艾克利住所中離世,蒙克便從未間斷過其版畫創作。更難能可貴且令人驚嘆的是,從未經過正規培訓的他,卻在其后的創作過程中掌握了包括古老的木刻、銅版雕刻、蝕刻以及相對較新的石版畫等多種基于不同創作材料和技法的版畫創作方式。
1894年10月16日,愛德華·蒙克在柏林的一家小旅館里開始創作起版畫。雖然未經正規教育和培訓,但是蒙克早年接觸并研究老大師(常指歐洲著名的且大約在1750年以前出生的藝術家們,大多為畫家)們的濃厚興趣與經歷對他有極大的影響。在克里斯蒂安尼亞國立藝術與設計學院就讀時,蒙克通過對倫勃朗版畫的深入研究與初步模仿讓他對版畫創作有了基礎的熱情與感知。尤其是倫勃朗的《圣母之死》,其強烈的情感沖擊可能對之后幾年蒙克最為熱衷的《生病的孩子》的創作產生了深遠而直接的影響。

蒙克 《生病的孩子》布面油畫 1885-1886年作

《生病的孩子1》三色石版印刷,1896年蒙克制作于巴黎克洛
在展覽中,觀眾可以欣賞到蒙克創新的技法,以及他對色彩和黑暗題材的大膽運用,并探究這些作品是如何與當時人們日漸轉變的心態和觀點產生共鳴。

《生病的孩子》展覽現場

蒙克 《兩個寂寞的人》版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