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家園:‘一帶一路’國家美術作品展”綻放中華藝術宮
來源:中華藝術宮、中國美術家 作者:編輯:中國書畫網編輯部
中國美術家協會、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聯合主辦大型國際性美術作品展覽“共同的家園——‘一帶一路’國家美術作品展”近日在中華藝術宮拉開帷幕。展覽共展出208件作品,包括了與中國簽訂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69個國家141位藝術家的145件精彩作品,以及71位中國藝術家的63件代表作。
本次展覽旨在通過各國藝術家的創作展現一帶一路國家風情畫卷,呈現沿線各國美術發展現狀,充分發揮美術聯結各國人民情感、溝通理念、交流文化的紐帶與橋梁作用。同時本次展覽也體現了美術界對習主席倡議及進博會主旨的深刻領會和積極回應。

絲綢之路是一條貫穿四大文明的通道,有著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是一條異域文明之間彼此吸引,由沿線國家和人民共同開拓、鋪就、維護的貿易生命線,是多重文明的種子沿線傳遞、播撒、融合的道路,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見證和象征。
“一帶一路”連接著過去和當下,連接著現實與夢想,是參與共建的各國人民走向共同繁榮的機遇之路。“一帶一路”國家彼此攜手互助,其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政治、經濟的范疇。在推動經濟貿易發展的同時,通過內容形式豐富、多領域多層次的人文交流,使彼此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最終必將證明,“一帶一路”是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
克斯圖蒂斯·瓦斯利納斯(Kestutis Vasiliunas,立陶宛)《偉大的旅行家——玄奘》 凸版版畫 2017
此次展覽從“絲綢之路”開啟,以“美麗絲路”、“美好家園”、“美美與共”三個篇章,深入闡述“共同的家園”。
據中國美術館展覽部主任、研究館員,此次展覽策展人裔萼介紹,“美麗絲路”篇章,由表現絲綢之路題材的美術作品構成,展示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美麗風情,反映絲綢之路的歷史與文化,體現絲路精神的現實意義。“美好家園”篇章源自人類共同命運的思考,體現家園美麗和憧憬未來。“美美與共”語出費孝通,由表現和平、和諧的文明交流互鑒的作品構成,在多樣文化和文明的表達中,共同展現人類美好的憧憬。
在作品甄選過程中,也主要考慮國別和與主題契合,并希望在疫情之后,用藝術作品帶給人門心靈的撫慰。
蓋夫索·帕帕達基(希臘)《我的世界,你的世界,我們的世界》 布面綜合材料 2007
中華藝術宮執行館長沈捷介紹,該展覽在春節過后就開始籌備,如何在疫情發生、進出口不太便利的情況下推進國際展覽,是擺在策展團隊面前的主要困難,最終展出的208件作品主要來自中國美術家協會收藏的歷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優秀作品、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的“一帶一路·國際版畫交流項目”入駐藝術家的作品、中國國家畫院藏“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作品、各國駐上海領事館推薦作品、中華藝術宮藏品和藝術家自藏作品等。
絲綢之路起源于西漢,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馮遠《漢武帝經略邊疆遣使絲路》 紙本水墨設色 2018
馮遠的《漢武帝經略邊疆遣使絲路》描繪的便是漢武帝率領文武百官為即將西行的將士們壯行的場景。這幅歷史題材人物畫人物眾多,場面宏大,造型謹嚴,人物服飾和場景經過考證,還原歷史,體現了畫家精湛的筆墨技巧和深厚的人文素養。

謝振鷗《絲綢之路》 絹本水墨設色 2014
唐代絲綢之路的暢通繁榮,也進一步促進了東西方思想文化交流,對以后相互的社會和民族意識形態發展,產生了很多積極、深遠的影響。畫家謝振鷗的作品《絲綢之路》描繪了唐代絲綢之路上出使、行旅、商貿、宴樂等等場景。該主題的作品延續了他創作生涯的40年,畫面中不同國家和民族人物形象的設計,他們的著裝和用具,都需要參考大量的史料和視覺文獻。藝術家通過復雜的構思,把絲綢之路這個宏大的創作命題具體化,將發生在不同空間的場景組合在同一畫面中,畫風唯美而細膩。與其風格形成對比的是唐勇力的作品,他將現實中的人和敦煌的壁畫聯系,在濃厚的敦煌氛圍中,再次感受時空的對話。而以歷史為題材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藝術家從古代壁畫、雕塑中汲取元素,并融匯到現代風格的創作中。
與謝振鷗《絲綢之路》一起同時展出的還有王迎春、楊力舟、楊臻 《絲路遺韻·赫赫競技樂》、周韶華的作品和陳堅的水彩《帕米爾系列之二》等作品,這些作品既表達了“美麗絲路”這一主題,也承接了展覽第二部分。

王迎春、楊力舟、楊臻 《絲路遺韻·赫赫競技樂》 紙本水墨設色 2020

周韶華《阿爾泰山》

唐勇力《向往敦煌》紙本水墨設色 2020

陳堅《帕米爾系列之二》水彩
展覽的第二部分 “美好家園”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靳尚誼的作品《高原情》。

靳尚誼《高原情》 布面油彩 1986
據策展人裔萼介紹,《高原情》完成于1986年,是中華藝術宮的館藏,它與靳尚誼另一幅最具代表性作品,1983年創作的《塔吉克新娘》為同一時期同一主題的創作。這兩件作品都是基于1981年靳尚誼到帕米爾高原寫生的創作,不同于《塔吉克新娘》采用倫勃朗式的單純的深色背景,畫家在這件作品中細致描繪了作為背景的帕米爾高原的峽谷,以襯托人物沉靜典雅之美。
在《高原情》同一空間中,展品的也呈現出各種層次的紅色調,形成了統一的視覺體驗。

展覽現場
在系列作品中,巴拿馬藝術家琳達·讓·馬奎瓦爾·埃斯皮諾薩入選“第八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的作品《我們唯一的地球》讓人記憶深刻,這件作品采用波普藝術海報的形式,抗議人類對地球的破壞。畫面中的地球在流血。受驚的鴿子丟下了象征著和平的橄欖枝。作品似乎在叩問:人類究竟何去何從?喚起了人類的反思。

琳達·讓·馬奎瓦爾·埃斯皮諾薩《我們唯一的地球》
展覽的第三部分“美美與共”版塊,由表現和平、和諧的文明交流互鑒的作品構成,在多樣文化和文明的表達中,共同展現人類美好的憧憬,各國同舟共濟,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繼續走深走實,走向路路相連、美美與共的光明未來。

吳為山 《超越時空的對話——意大利藝術大師達·芬奇與中國畫家齊白石》 銅 2012
吳為山的雕塑,《超越時空的對話——意大利藝術大師達·芬奇與中國畫家齊白石》,顧名思義是文藝復興巨匠達·芬奇與中國畫家齊白石的相遇,達·芬奇的用右手指向天空的形象或出自于拉斐爾的雅典學院,也表現出他對科學和理性的尊崇,齊白石表現出的更多是謙和自然之態,但右手中的手杖卻有著扶搖直上九萬里的氣勢。吳為山說:“這拐杖就是一條線,它上連天、下接地,象征著中國文化的宇宙觀、藝術觀,它也像絲綢之路,連接著東方和西方。達·芬奇和齊白石,生活的年代相距數百年,但他們同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泛舟,他們的對話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

張培成《與大師同行》
善于從中國民間美術和西方現代藝術汲取營養的張培成,在《與大師同行》的鮮艷的色彩和造型中,既能感受到得自民間美術的質樸稚拙之氣,也能領略到得自高更、夏加爾繪畫的夢幻天真之意。
達·芬奇與齊白石、中國民間與西方現代的藝術的對話,也讓人體會到費孝通曾經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通過這些作品也能感受藝術家對不同文明之美的欣賞與表達。
展覽在進博會期間舉辦,也表達了進博會不僅是商品貿易的重要平臺,也是文化交流的良好契機。而絲綢之路是一條貫穿四大文明的通道,有著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是一條異域文明之間彼此吸引,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見證和象征。主辦方希望通過展覽,促進“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的交流互鑒,為促進人類謀求世界和平發展的共同夢想貢獻綿薄之力。
展覽作品欣賞

杜大愷《梅州行》紙本水墨設色

劉巨德《蒙童》

S.C.休曼(尼泊爾)《多彩世界與共同命運》

奧克諾米杜·弗洛朗蒂亞 (Oikonomidou Florentia,希臘) 《跨文化的時空旅行者1》 版畫 2016

潘特納·埃爾馬·安東(奧地利)《絲綢之路—來自東西方的騎馬人》 布面油彩 2016

俞曉夫 《馬可·波羅從西域進中國》 布面油彩 2020
王煜 《 自由之路——坦贊鐵路》 紙本水墨設色 2020

李青稞 《轉機NO.一帶一路》 紙本水墨設色 2019
焦洋 《絲路史跡·朝宗入海》 紙本水墨設色 2019
孫景波 《通往烏魯木齊的高速公路》 布面油彩 2018

張敏杰 《廣場上的舞蹈3》 紙本石版 2013

斯特拉·彌米寇(希臘)《歷史一瞥》 紙本丙烯 2016
S. C. 休曼 (尼泊爾)《絲綢之路上的慶祝》 綜合材料 2015

拉爾夫·郎斯洛特·基格爾(泰國) 《路邊圍墻 》 桑葚紙上綜合材料 2006
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3月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