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悟道:劉國松大型特展
來源: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作者:編輯:中國書畫網編輯部
他敢于超越傳統繪畫技術
他敢于突破肌理和材料界限
他是中國水墨實踐的先鋒人物
他是享譽世界的現代水墨大家——劉國松
現正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展出“劉國松:實驗悟道”是迄今新加坡公立博物館舉辦過規模最大的劉國松個人作品展,共展出60余件劉國松畫作、約150件文獻檔案和1件吳冠中贈畫。展覽回顧了劉國松近70年的藝術創作生涯,聚焦于他為現代水墨做出的重大貢獻,包括開拓性的實驗以及對中國傳統和西方藝術哲學的深度整合。

劉國松(1932—),14歲在武昌開始學習傳統國畫;20歲改習西畫;27歲時繪畫思想轉為中西合壁;29歲意識到中國繪畫的筆墨紙材有不可替代的材質特性,因此放棄油彩與畫布,重回紙墨世界,借由現代西方的抽象理念與中國畫論精神的接合,宣導“中國畫現代化”運動。劉國松一生追求現代水墨創作,贏得“現代水墨之父”的美譽。

劉國松(1932—) 陳建仲 攝
現已91歲高齡的劉國松依舊致力于中國畫現代化的探索,通過自己的水墨實踐大膽地摒棄了中國畫以模仿學習和書法筆觸為主的創作常規。他把東西方的意識形態融合在一起,將中國畫變得多元且現代,既有東方的古典韻味,也有西方的抽象表現。他的作品顛覆了傳統中國水墨畫的刻板印象,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展覽現場
展覽根據劉國松藝術實驗的4個方向,分為4個板塊。每個板塊均以劉國松曾創作的一件作品命名:“墨象之舞”“地球何許”“不知仙源何處”“水枕能令山俯仰”,追溯劉國松橫跨70年的藝術生涯中不斷創新、實驗的精神,突顯他對現代水墨畫的重大革新。

展覽現場
第一部分,“墨象之舞”展示出了劉國松變革的初心及踏出的第一步。現場以文獻圖片的方式展示了劉國松在變革之前臨摹的花鳥、山水畫與創作的西畫,兩者均已達到了相當的水平?;B畫構圖奇絕,山水畫墨色淋漓,西畫則造型結實、用色大膽。一幅流淚的水彩孩童畫像寄托著他初到臺灣對身在大陸的母親深深的思念。同時,這位充滿叛逆精神的青年藝術家開始了他義無反顧的探索之路,因為臨摹傳統,無法讓他表現自己真正的生活。

左:《媽媽,你在哪》水彩紙本 13.8 x 8.8 cm 1949年;中:《花鳥》 1952年;右:《山水》 1954年
他發起成立了“五月畫會”,試圖打破當時保守沉喑的畫壇。同時從材料入手,改良中國水墨畫的創作方式。他深入造紙廠,發明了一種表面粘有粗纖維的厚棉紙。在著墨之后,剝掉紙筋纖維,畫面就留下了特殊質感的白色線條與肌理效果。這種紙被他命名為“劉國松紙”,這種肌理被稱為“抽筋剝皮皴”。

劉國松紙
創作于1963年的《墨象之舞》就是這段實驗的第一張作品,吸取了五代石恪《二祖調心圖》里的大寫意筆法,其中包含以白色線條形成的特殊肌理,開啟了屬于他自己的道路。

劉國松《松墨象之舞》 水墨紙本 47x85cm 1963年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收藏(劉國松基金會捐贈)

劉國松《奇異的韻律》 水墨設色紙本 94.5 x 57.5 cm 1965年

劉國松《寒山平遠》 水墨設色紙本 141x292cm 1967年 新加坡南順山房藏
在劉國松看來,水墨從來不是一種僵硬的、只屬于過去的藝術形式,它是活的,可以表現當下,甚至未來。
1959年,劉國松第一次見到范寬《溪山行旅圖》真跡,感覺一陣冷風從畫中迎面吹來,內心受到極大震撼。幾年之間,劉國松曾嘗試用“窗里窗外”的形式來表達這張具象的宋畫帶給他的感受,卻始終不能讓自己的滿意。但這種形式探索卻為他第二個重要的探索階段埋下了伏筆。

左:劉國松《窗里窗外之9》 水墨設色紙本 124.5 x 75 cm 1968年
中:劉國松《窗里窗外系列》 水墨設色紙本 152.5 x 73.2 cm 1968年
右:劉國松《窗里窗外系列之12》 水墨設色紙本 152.5 x 73.2 cm 1968年
1960年代,劉國松受邀赴美旅行,此時也正值人類登月的年代。1968年12月,阿波羅八號環繞月球飛行時,第一次從月球拍攝下地球的照片。劉國松看到這張照片,感動不已。創作的名為《地球何許?》的作品獲得當年美國“主流‘69”國際美展繪畫首獎,劉國松的“太空畫”系列就此誕生。

劉國松《月球漫步》水墨、亞克力拼貼紙本 59x85cm 1969年 私人收藏
這一板塊中,陳列著1969年的《生活》雜志,旁邊是劉國松從雜志上撕下阿姆斯特朗月球行走的照片拼貼創作而成的水墨作品《月球漫步》。也許當時人們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名東方人用水墨的方式對國際事件的一次歷史性記錄。

劉國松《距離的組織之十五》 水墨設色紙本 111.5x57.5cm 1971年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收藏(劉國松基金會捐贈)
2000年之后,劉國松重溫了1960年代他在作品中記錄的宇宙景觀,與自己的大型作品結合。例如尺幅超過3米的《如來》呈現了天體跨越時空的移動。

劉國松《如來》 水墨設色紙本 84.5x398cm 2014年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收藏(劉國松基金會捐贈)
1972年,劉國松擔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主任。他在大學里首創現代水墨課程,不教學生們臨摹,而是鼓勵大家通過實驗進行創作和創造。在劉國松的藝術生涯中,一直秉持著這樣的信念。他說:“為了辯論,我在記錄中國繪畫的書里發現,中國畫除了文人畫之外,其實還有緙絲、版畫、年畫甚至還有水畫、火畫”。他不僅查閱資料,更落實在實踐中,不停地以新材料、新方法探索表現適合當代人的中國水墨表現道路。抽筋剝皮皴、水拓法、紙拓法、漬墨法……這些如今我們已不陌生的畫法,在當時或許被認為離經叛道、聞所未聞。

劉國松《山火》 水墨設色紙本 28.5x84.1cm 1979年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收藏(劉國松基金會捐贈)
因此,第三部分“不知仙源何處”展出的主要是1970和1980年代的作品,這些作品充分運用了劉國松獨創的這些方法。水的隨機性、流動性與不同材料相遇產生的偶然效果,讓劉國松的繪畫產生了不是造化,勝似造化的奇妙境界。

劉國松《我畫意造本無法》 水墨設色紙本 105x71.2cm 1984年 劉國松基金會藏
1980年代開始,劉國松重返中國大陸各地游歷。“水枕能令山俯仰”部分主要呈現了2000年之后,他以四川九寨溝和西藏雪山為題材進行的創作。
2000年,劉國松應邀赴西藏大學講學,他提出要去珠穆朗瑪峰。當時劉國松注視著珠峰壯麗的風光,不知不覺過去了兩個小時,全然忘記了高原環境的艱苦惡劣。下山之后,左耳突然失聰,至今未愈。

劉國松《雪景遠上白云間》水墨設色紙本 187.5x385.5cm 2020年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收藏(劉國松基金會捐贈)
2001年,劉國松被九寨溝絕美的水景深深打動,回到畫室后多次實驗表現的方法,最終發現了用建筑繪圖用紙與宣紙結合,采取一種新的漬墨法,可以表現九寨溝水光交融、瀲滟方晴的景色。在展覽的最后版塊,除了巨幅的雄偉雪山之外,不少大型作品正是劉國松對九寨溝水景的表現。

劉國松《正是春影爛漫時》 水墨設色紙本 2008年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藏(劉國松基金會捐贈)
除了60多件作品外,還展出有150件珍貴的檔案文獻。在作品兩側,陳列著大部分首次公開亮相的手稿、信札、照片和頗具年代感的出版物,將劉國松的作品與當時的歷史背景融合。

展覽現場
這個展覽不是講述一個強調藝術家個人天才和創造力的單薄的故事,而是一個有多元角度和歷史寬度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藝術家如何形成了自己的創作方法,他受到的限制、刺激、障礙,汲取的營養,與同代人、歷史脈絡之間的關系,都有呈現。觀眾會通過作品和豐富的文本,來尋找自己的理解和答案。總之,這個展覽不僅呈現出一個大膽革新、勇于創造的劉國松,更勾連出整個時代語境,試圖向觀眾闡釋“何以劉國松”。本次展覽策展人、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高級策展人蔡珩介紹到。

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四樓的兩個展廳展出,其中一個是吳冠中展廳。在展廳里,劉國松特意將吳冠中為他和夫人的所畫的作品放在了展覽末尾,畫作下方是他們之間的書信往來。這次展覽劉國松向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捐贈水墨作品20件,展覽中不少作品正是來源于這批捐贈,雙方也正在就未來的捐贈意向進行討論。

展覽現場:刊有登月照片的《生活》雜志(右)與劉國松創作的《月球漫步》(左)
現代水墨作為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的重點學術方向之一,未來將在吳冠中和劉國松藏品的基礎上繼續積極拓展捐贈與收藏,在整個亞洲與全球語境下關注現代水墨,策劃更多的優質展覽。

展覽現場
“劉國松:實驗悟道”展覽的展期已臨近尾聲,對展覽有興趣的讀者注意盡快安排時間前往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