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畫網(wǎng) > 藝術(shù)資訊 > 展覽 > 河上花:中國花鳥畫之道特展揭幕 13米八大山人《河上花》全卷呈現(xiàn)
河上花:中國花鳥畫之道特展揭幕 13米八大山人《河上花》全卷呈現(xiàn)
來源:天津博物館 作者:編輯:中國書畫網(wǎng)編輯部
5月18日,“河上花——中國花鳥畫之道,1368-1911(歸國匯報展)”在天津博物館開幕,展覽以赴美展為基礎(chǔ),展出55件/套明清花鳥畫藏品,囊括了明代院體畫、吳門畫派、金陵畫派、四僧、惲派、揚州畫派、海派等重要畫派、重要畫家的具有代表性的花鳥畫作品,其中八大山人名作《河上花圖》卷,長達13米的畫面部分全部展開。

展期:2024年5月18日起
展廳:天津博物館五樓
花鳥畫與人物、山水同為中國繪畫的三大門類之一,是中國水墨繪畫藝術(sh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天津博物館館藏精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2023年“河上花:中國花鳥畫之道1368-1911”前往美國展出,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今年推出的展覽以赴美展為基準,全新升級,于5·18國際博物館日亮相,向廣大國內(nèi)觀眾匯報呈現(xiàn)展品及展覽情況。
“河上花:中國花鳥畫之道1368-1911”于2023年分別在美國紐約華美協(xié)進社中國美術(shù)館及圣塔芭芭拉美術(shù)館展出,作為2020年后國內(nèi)首個出境文物展,是天津博物館有史以來赴外文物數(shù)量最多、籌備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國際交流項目。

清 李鱓《花鳥草蟲冊》

清 金農(nóng)《花卉圖冊》
本次歸國匯報展選取天博在美展覽的55件/套明清花鳥畫藏品,囊括了明代院體畫、吳門畫派、金陵畫派、四僧、惲派、揚州畫派、海派等重要畫派、重要畫家的具有代表性的花鳥畫作品,表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花鳥畫創(chuàng)作方面的筆墨意趣,以及中國畫“寓意興寄”的創(chuàng)作傳統(tǒng)及其中蘊含的哲學(xué)思想和人文精神。

八大山人《河上花全卷》
展覽標題取自天津博物館所藏八大山人《河上花圖》。這幅作品全長近13米,歷經(jīng)四月畫成,描繪了沿河而生的荷花、蘭竹和坡石流水。荷花用筆清圓,荷莖以中鋒寫出,筆力內(nèi)蘊,坡石用禿筆枯墨勾皴,蒼潤渾厚。圖后有朱耷以行書自題歌行體詩《河上花歌》,體現(xiàn)他作為書法家與詩人的成就。
荷花題材在八大山人的傳世作品中占較大的比例,可見他對荷花情有獨鐘。此幅荷花,概括而傳神,筆墨縱逸蘊藉相兼,與陳淳、徐渭的寫意畫法并不雷同,可謂將中國水墨寫意技法發(fā)揮到極致,堪稱八大山人的杰作。畫幅后畫家自題行草書河上花歌??钍鹬卸〕鬄榭滴跞辏?697),畫家時年72歲。
畫面中,卷首繪荷花三四莖,疏疏落落。繼則繁密成片,荷莖橫斜。荷花或含苞或怒放,姿態(tài)各異,生機勃勃。后半段繪巖石蘭竹,坡石流泉。全卷起伏跌宕,渾然一體,宛若一首華美的樂章。畫家以澎湃的激情,純熟的技法作寫意荷花。筆墨交疊,濃淡互破,洇潤滲化,清氣滿紙。荷花用筆清圓,荷莖以中鋒寫出,筆力內(nèi)蘊,如綿里裹鐵。坡石用禿筆枯墨勾皴,蒼潤渾厚。
其他重點展覽還包括呂紀《四喜圖軸》、徐渭《魚蟹圖卷》、鄭燮《山頂妙香圖軸》等。

明 呂紀《四喜圖軸》
呂紀(約1439-1505),字廷振,號樂愚。鄞(今浙江寧波)人。弘治年間被征入畫院,供事仁智殿,官至錦衣衛(wèi)指揮。擅畫花鳥,近學(xué)邊景昭、遠宗南宋“院體”風格而略有變化。多以鳳凰、仙鶴、孔雀、鴛鴦之類鳴禽為題材,雜以花木草石,俱有生氣。亦作水墨寫意,筆勢勁健奔放。與林良齊名。
中國民間傳說鵲能報喜,故稱喜鵲,寓意吉祥、喜事、好運。“四喜”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常見題材,寓意福、祿、壽、喜的吉祥之意。此畫為絹本設(shè)色,繪禽鳥于雪景山石、瀑流之間。作者工筆勾勒與水墨寫意融為一體,所繪的禽鳥用筆簡括傳神,栩栩如生,并頗具氣勢,坡石用斧劈皴,筆墨爽勁。繪畫受到林良寫意花鳥風格的影響。

明 徐渭《魚蟹圖卷》
徐渭(1521-1593),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字文清,更字文長,號天池、青藤老人等。善詩文,工書法,擅花卉、山水、人物。其繪花鳥善以水墨寫意為之,用筆狂放,筆墨變化多端,對后世影響巨大。
此卷分兩段,以一詩配一畫,是徐渭最為常見的畫面組織方法。前段繪蘆蟹,蘆草、柳葉筆法細致,松動,水墨的濃淡控制描摹出螃蟹,濃墨畫深色甲殼顯出堅硬的質(zhì)地,淺墨畫出螯爪的透明質(zhì)感,效果自然生動,爪尖以細勁的墨筆挑出更是點睛之筆。兩段繪畫各自獨立卻用若隱若現(xiàn)的水波連綴,可見作者匠心獨運。隨著水波漸密,一尾鯉魚正翻飛于浪尖,作者僅繪出上揚的魚頭和魚尾,就將魚兒即將躍出水面的瞬間凝固筆端,幾簇墨點表現(xiàn)出水花四濺的效果,畫面效果飛騰流動,真若有“寒腥”撲面而來。畫家不拘泥于形似,而是以狂草、潑墨之法直接繪出物象,用筆縱意狂放,水墨淋漓,構(gòu)圖簡潔。整卷以物托志,寓意深遠,耐人尋味。

清 孫杕《玉堂富貴圖軸》
孫杕(生卒年不詳),字子周,一字漫士,號竹癡,錢塘(今杭州)人。約活動于明末清初,與陳洪綬同時。
此圖于山石之間繪象征富貴滿堂的玉蘭與海棠,構(gòu)圖典雅,筆致工細,設(shè)色濃妍,富麗堂皇。采用雙鉤廓填法及烘染法描繪花、葉的不同姿態(tài),生動傳神,反映出畫家出色的寫生技巧。

清 樊圻《歲寒三友圖軸》
樊圻(1616-1694年尚在),字會公,江寧(今江蘇南京)人,“金陵八家”之一。擅畫山水、花卉、人物。山水用筆工細,長于墨色烘染;花卉勾勒工穩(wěn)寫實,設(shè)色輕淡。
樊圻的花卉畫以工筆精細勾勒見長,此件作品則有沒骨寫意之法,筆墨率逸,較為獨特。在花、石的畫法上或勾皴,或沒骨,二者自然結(jié)合,可見作者繪畫功力深厚。圖中以水墨染就的秀石形象最為突出,作者在濃重的墨塊間留以間隙,表示石塊間前后關(guān)系,足見匠心。所繪梅花、山茶、水仙是中國傳統(tǒng)物候“二十四番花信風”中小寒節(jié)氣對應(yīng)的花卉,因此龔賢在題句中有“別有歲寒友”的詩句。

明 陸治《梨花雙燕圖》
陸治(1496-1576年),字叔平。好為詩及古文辭,善行、楷,尤心通繪事。曾從祝允明、文徵明、沈周學(xué)詩文、書畫。其於丹青之學(xué),務(wù)出其胸中奇,一時好稱,幾與文埒。
《梨花雙燕圖》是吳門名家陸治以明初袁凱的《白燕》詩為題的詩意圖。畫中一枝梨花迎風斜出,花瓣隨風搖曳,嫩葉護持花朵,花葉相依,楚楚動人?;ㄖε裕恢话籽圄嫒伙w來,枝頭另有一只白燕望向題詩、昭示畫意。畫面及詩塘處另有明清士人詩跋十首,賦予畫作以廣闊的解讀空間,充分展現(xiàn)出詩意圖雋永深刻的魅力。
古人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fā)聲;三候始電。”燕子在古代稱為玄鳥,有吉祥鳥之稱。此畫兩只白燕,一只在花枝上小憩,一只展翅而飛,有動有靜,相輔相成。梨花以圈畫點粉而成,或含苞待放,或燦麗盛開?;ㄖσ阅p鉤再賦色彩及焦墨修飾,工筆與寫意結(jié)合,勾勒中粗細相容,墨色濃淡富于變化。一幅春分圖景,就這樣躍然紙上。畫上有文徵明、袁褧、許初、王榖祥、周天球、陸師道、彭年、文彭等多位吳門文士為這畫卷次韻題詩。文徵明的親筆題跋尤為經(jīng)典,文辭優(yōu)美,書法率意,詩、書、畫渾然一體。陸治師從文徵明,詩文書畫俱佳,花鳥畫更是獨具一格。《梨花雙燕圖》所展現(xiàn)出的境界,與同時期的明代畫家,甚至與他本人的其他作品都截然不同,堪稱陸治花鳥畫的代表作。

清 鄭燮《山頂妙香圖軸》
款署:身在千山頂上頭,突巖深縫妙香稠。非無腳下浮云鬧,來不相知去不留。乾隆戊寅鶴洲年學(xué)長兄正,板橋道人鄭燮寫。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乾隆年間在山東濰縣任知縣,因被誣告而罷官,后到揚州賣書畫為生,并公開張貼“筆榜”標明書畫潤金,人爭購之。鄭燮以畫竹、蘭、石著稱,傳世作品亦多為此類題材。其筆法直接取法于石濤,又從徐渭、高其佩等人處得其筆意。剪裁構(gòu)圖崇尚簡潔,筆情縱逸,隨意揮灑,蒼勁豪邁。墨竹變化多端而自成一格,造型以簡、瘦為上,干枝細之又細,然細而不弱;葉少而肥,以增強竹子的蒼翠茂盛之感。書法名“六分半”,縱橫錯落,整整斜斜,如“亂石鋪街”,自成一家。
此圖以水墨畫危巖及叢生于其石縫中的蘭、竹。所畫蘭、竹均用重墨,而畫石則用淡墨,形成強烈的對比。蘭草與竹葉筆力虬勁,干脆勁爽,顯示出蓬勃的生命力。


展覽現(xiàn)場
得益于天津博物館去年更新的新展柜為超高透光低反射的夾膠玻璃,展陳空間更為優(yōu)化,配合“見光不見燈”的燈光設(shè)計,在安全范圍內(nèi),最大限度拉近觀眾與文物的距離,還原文物細節(jié)與色彩,增強視覺感受和沉浸式觀展體驗。展示形式更加新穎。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展線,將赴美展出的全部展品展示給國內(nèi)觀眾,天津博物館首次采用了將冊頁形制的藏品利用展板上墻的展示形式,為觀眾帶來更好的觀展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