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文化對話中的中國身份
來源:未知 作者:王岳川
全球化語境中,西方文化話語往往通過扭曲第三世界人性的方式而獲得自身的話語中心地位,也就是說,個體必得放棄第三世界民族語言身份而換取他民族文化身份,這種由被動到主動的姿態使當代學者不斷詢問和不斷尋找自我身份。這種身份意識的關鍵就在于受制于西方話語權力秩序而產生西方中心的幻覺,其優越的感覺隱藏一種跨越的暴力和本土意義解讀中深刻的文化危機。
在全球傳媒系統平臺上,西方強勢文化顯得相當突出,而東方文化則被“非中心化”。隨著世界格局的微妙變化,中國新文化傳播西方而出現“新東方”熱時,西方會認識到新的東方大國崛起的意義。
當今世界文化是多元文化、多極文化。“發現東方”的精神訴求是:讓習慣了西方中心主義的西方人學會謙虛并開始尊重東方,讓世界的每一個邊緣人都有資格開圓桌會議,成為邊緣或者多元中的一元。“發現東方”是一種謙和的文化呼求,希望西方來看看已經被邊緣化為垃圾集散地、廉價勞動力、環保污染地、生態危機的邊緣地。同時“發現東方”也尊重天賦人權,每個人不因為人種、色彩,不因文化背景、歷史種族而有親疏。這才是人類未來具有公信力的公正之聲。[1]
如果說,中國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業已失效,那么,今天的西方中心主義恰恰變成了凌駕于他國之上的中心主義之“君”,第三世界成為西方中心之外的次等邊緣之“臣”。西方在殺死了我們的“文化之父”以后強行成為了我們的“繼父”。我們經過一個世紀的“全盤西化”變成了準西方的“香蕉人”。這在國際大家庭當中越來越顯示出不合法性。事實上,完全聽西方的不行,完全聽古代中國的也不行,應該保持某種“互體互用”的話語,在中西兩種話語之間尋覓到一種和合的中介形式。
人類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茫然四顧而不知所終。需要回想走過的路,清理哪些可以整理而對未來有所警示有所滋養?能否提升文化的優秀元素作為人類共同思考和前進的動力?古希臘提出的民主,古羅馬提出的法制,中世紀提出的信仰,中國思想中的“仁者愛人”、“立己達人”、“淡然無極”等,如果去掉那種專制和僵化的因子,能否為今后的人類留下一些中西優秀文化整合的可能性?應張揚多元文化整合主義,需要文化中心主義驕傲者虛心一些,使邊緣話語聲音更大一些。“過猶不及”——西方發展的是“過”,而中國長期是“不及”,兩者都不是中庸,而兩者加以整合的結果,將會使人類找到一條更好的道路。我們應努力讓別人明白和傾聽,并認識到這種珍貴的價值。這是中國人主動發現自我詮釋自我,讓世界理解和傾聽的重要方式。
堅持用中國自己的語言和聲音來表達中國文化價值訴求,因為中國文化的正確被理解不僅是中國整體外在形象和宣傳所帶來,最終它還是在文字的不朽上被落實,并靠真正理解中國文化之偉大的中西方學者的共同努力來傳達。我相信,有價值擔當的思想者會繼續以堅實的工作和深沉的文字建立和搭筑這座橋梁。終有一天人們會看到文化輸出事業上的價值和深廣的意義。中國仁性寬厚放達的文化精髓與平和心態,表征在用一腔熱血傳承其文化價值的真正的學者身上。有了這樣的“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知識分子,終將會有“止于至善”的大境界出現。
可喜的是,中國經濟崛起之后,民族凝聚力增強了。如今的大學生中有人穿漢服和唐裝感受文化的重量;北京有讀經班在誦讀塵封已久的經典;山東祭孔活動于莊嚴肅穆引得海外尋根大潮;陜西高中生的成人禮儀在爭論中出場;也有人也感受到民族主義、文化保守主義抬頭;還有人感到知識分子分化中堅持“學術者天下之公器”者日見稀少。面對全球化西化的狀態,國學在相當長時間內已經被邊緣化,現在有一部分開始修復,有一部分傳統和傳統禮儀在重新評價其歷史功過中加以重新闡釋。復興也罷,振興也罷,其實都說明一個道理,事物遇到了危機,出現了危險的征兆,需要迷途知返。復興文化不一定特別拘泥于過去的形式。禪宗和法相宗相比就不太拘泥于文字和形式,而強調佛教的靈魂和精神。如果過多的還原古代形式,可能對現在的社會秩序和現代的科學自由民主產生隔閡。畢竟,任何新型話語都要往前拓展,有些舊儀式可能失去,但其精神和行為綱領會存在下去。應該把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哲學智慧,生活智慧,藝術智慧,生存智慧加以重新發掘,成為活生生的流淌在中國人血脈中的稟賦氣質,成為自我和他者文化辨識的生命指紋。究極而言,無論是模仿西方還是克隆古代,都說明我們的想象力創新力在滑坡。[2]今天,中國藝術家模仿西方走到了絕境,應大力提倡“文化創新論”,創造出新文化形態并可持續地加以文化輸出。創新代表了文化的內部的提升,輸出代表了文化的外部的擴展。如果文化創新成為民族的顯在意識,那么讓天下人平和地感受東方文化鐵樹開花的魅力,就不是不可能的。
新世紀富有創造性的思想是超越個我而與人類性連接的思想,真正的思想家是超越了個人小我悲歡而思考人類終結性問題的一類人。13億人的大國如果不產生世紀性思想甚至世界性思想,那當何以堪?東方大國長期沒有聲音,誰來為所謂的遠東說話?誰來為中國人說話?只能我們自己說!在超越了海洋文明的太空文明時代潛在的新文化邏輯中,知識分子到了真正面對跨國話語真實性問題并重塑“中國文化身份”的時刻了。一方面,需要對西方核心范疇進行置疑,并在過濾汰變中生成自我的新文化。同時,放眼量看世界,面對中西方的“文化兄弟”取長補短、互為體用。這意味著:新世紀“中國文化身份”的獲得在于真切地審視全球化時代的世界潮流,提升作為人類新感知方式的文化對話平臺,改造世界單一西方化的言說和行為方式。發現東方使人類得以欣賞并尊重差異性文化并認識到人文生態精神的重要性,文化輸出是在尊重海洋文明的現代性成果中檢視新世紀東西方文化平等對話的可持續發展機制。中國立場表明中國新世紀文化不僅有了自己的跨文化國際眼光,而且有了文化價值擔當的文化身份立場和問題意識,并成為我們的血脈、心性、價值和踐行的基本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