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聲音的世界性意義
來源:未知 作者:王岳川
晚近以來,世界忽視甚至對中國的聲音充耳不聞,或者說得更準確,世界太重視中國的經濟崛起,太重視軍事上的中國威脅論,太重視中國科技的低端性,但同時又過于忽視中國文化。
今天世界熱衷于談論中國成為世界霸主的可能性,但我認為唯一可以讓中國軟著陸、可以被世界認同的關鍵就是文化。文化可以幫助中國來說服世界所有的人,告訴他們中國是和諧的、內斂的、非侵略性的、主張和平共處的文化。當年周總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時候,西方人開始大為不理解,就是因為他們對于東方文化的一種漠視。西方人從小形成了一種戰爭、斗爭、競爭的“三爭”思維模式,不能接受和平共處,總是需要戰爭才能共處。中國孔子提出“和而不同”,西方希臘哲學家提出的卻是“對立產生和諧”,在中國是不可想象的,怎么能對立?對抗起來了怎能和諧?所謂“和而不同”,強調的恰恰是差異性的和諧,而不是完全雷同。所以小人是“同而不和”,為了某些卑微的利益產生沖突和斗爭。
但今天的中國思想文化是被西方乃至國人排斥和誤讀的。西方人談論中國多,但涉及中國文化少,更很少談中國宗教,中國56個民族,他們充其量談西藏、蒙古、新疆,但卻很少談傣族、白族、羌族等,似乎漢化后就沒必要談了。中國文明包含最初的神息,有原始初民的宗教包括中國的佛教,當前中國政府沒有充分重視宗教沖突。西方國家基督教文明相對單一,盡管也有沖突。全世界基督教徒有31億,伊斯蘭教13億,印度教9億,佛教全世界3億,中國佛教就是全球最小宗教。盡管有人提倡儒教,但中國大部分是儒學,沒有宗教,比如我們今天恢復太學、祭司黃帝陵,很大程度上變成民族形象的東西。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如果不重視自己宗教聲音,和西方主動尋求對話,那么危險也不遠了。
因此我們強調西方必須重視中國聲音,而我們自己更要重視,不能再讓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繼續下去。一個明智的領導集團在中國威脅論、崩潰論的聲音中,應該有魄力和眼光來參與調整世界文明進程。我們韜光養晦,但不能閉關鎖國,我們強調和平共處,但不能無所作為。在此意義上,中國文化崛起是當務之急,必須花大力氣整合民間文化資本,把各個領域大師整合起來,有目的宣傳成為引起國際重視的知名人物,使得西方的碩士博士論文能以他們為題目,表達對東方的無限向往,而不是僅僅沉醉于中國的殲擊機、航母計劃和遠程導彈打擊能力。
“發現東方”的吁求在于:請西方人不要再以西方中心主義的自傲態度對待東方;人類不應該再以俯視或仰視的眼光來看待他者,人類應該學會平視。我們尊敬彼此的差異。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的出現,[45]已經使得中心主義不再可能,使得過分的傲慢變得可疑,所以平視西方、平視中國是我們正當的要求。同時,我們需要發現差異。
